人無道德,就是真正的貧窮。 你儘看人家不對,就是自己有苦;你若沒有苦了,見到誰都是佛。 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功可進。 真正的快樂,是無求的,「到無求處便無憂」。 你無所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自性的穩定、平安。 佛教徒要注意因果,凡事要小心謹慎,不能隨便譭謗他人。 你若懂了,事事都是「西來祖師意」;若不懂,「樣樣都生氣」。 一念善,天地間就吉祥;一念惡,天地間就有狂風暴雨。 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良善,受持五戒,行十善,這國家就無事了。 若能忍欲,就是持戒;若不忍欲,就不是持戒。 誰能不發脾氣,誰能對佛教的道理就相應,能很順利的成佛。 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想,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 世界的快樂是短暫的,究竟的快樂是永遠的,所以才要修道。 學佛要學慈悲、道德、原諒人的人;不和人起對待,不和人起鬥爭。 我向你們化大緣,就是化你們所有人的脾氣,所有人的無明、煩惱、瞋癡。 世界為甚麼會毀滅?因為人們的善念少、惡念多的緣故。 一念為善,天地增加正氣;一念為惡,天地增加戾氣。要轉戾氣為祥和。 念不生氣的經,念不罵人的經,念不發脾氣的經,有這三種經,很快就成佛了。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樣,有謙卑心,不爭功,不貪德;好的給人家,壞的自己留著。 你能在一須臾之間不打妄想,清淨其心;久而久之,你的心便能湛然常寂。 道德就等於日月,也等於天地,也等於人的性命。 清淨,就是不要錢,也不要色。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你不相信因果報應,輪到自己頭上,想逃避也逃避不了的。 因果不可錯,修行不可停。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很重。 不哭不笑,就是有定力;沒有定力,才會又哭又笑。 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培植德行。 真正沒有妄想,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沒有妄想,就沒有煩惱,就沒有痛苦,就是極樂世界。 少欲知足,知足就沒有一切的麻煩來了。 有脾氣的人,就是苦;沒有脾氣的人,就是快樂。 有脾氣的人,就有煩惱;沒有脾氣的人,常常歡喜。這個脾氣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人若能沒有脾氣,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快樂的,都是平安的。 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沒有德行,就不能修道。 不要找科學的方法來開悟,不要自作聰明。 修行要迴光返照,不是叫你放光外照,叫旁人認識我。 修道不爭沒有魔;一爭便有魔。 人交朋友,一定要選擇良友、益友,不能互相狼狽為奸,以後大家一起墮落。 修行不能隨便亂講話,否則便受啞巴的果報。 要生極樂,要把感情收拾乾淨。 世界上為何有戰爭?就始於人吃肉,也就是人吃人。 有德行,風水自然好,因為心好。 想要學智慧,先要不罵人、不打人、不殺人,不去害人。 吾人皆要有功於世,有利於世。若儘想利益自己,願意自在,這都不是作人的意義。 我所懂的知識是甚麼?就是多吃虧,不佔便宜。 小毛病並不容易改,但改了小毛病,即會有定力。 講經就是修慧;打坐就是修定;不亂講話就是修戒。 人生在世,要及時行善,有一口氣,有一點力量,就要行善積德,不要藉著前生所種的善根,享盡今生的福報。 心裏頭,切記不要有鬼,不要有恨、怨、惱、怒、煩。有這些東西,那就五鬼鬧宅了。 鬼王專門發脾氣,不守規矩;觀音菩薩專門受氣,守規矩。 你打沒有價值的妄想,將來便結無價值的果。 宇宙若充滿祥瑞之正氣,地球就不會爆炸了。 愁一愁,地獄遊一遊;笑一笑,就老返少;哭一哭,地獄有個小黑屋。 古來的聖人,是自己責罰自己,不是像現在的人,甚麼事情不說自己不對,就找人家的不是。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要學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冤孽來找,是要把債務算清。 要認真,腳踏實地,念念不空過,念念都向道上走。 我們人個個應該爭先恐後來學習佛法,學習佛法比賺錢更重要。 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以受盡,受盡就沒有苦了。 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 思量災難苦,平安就是福; 思量有錢苦,沒錢就是福; 思量富貴苦,貧窮就是福。 有真正智慧者,不會自讚譭他。凡是自讚者,此人已無前途,雖然活著,已經死亡了。 在這世界找假的,真的便丟掉。 規矩就是戒律,守戒律便清淨,能清淨便能接近佛。 若要把這世界真正消毒,就要大家吃素,不吃肉。 戒,就是舉心動念,不令生一切惡。 世界為甚麼一天比一天壞?因為人人都爭名、爭利、爭權、爭地位,最嚴重的是爭色。 學佛法要拿出真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去做。 什麼是地震?即是欲念動。地不震,即是涅槃。 有所執著,就是人心。無所執著,就是道心。 佛、魔都是一念之間。佛有慈悲心;魔有勝負心。 修行是平平靜靜,無煩惱,無貢高我慢。 到無求處便無憂,知事少時煩惱少。 食就是幫助欲,欲就是幫助無明。 我們應該破釜沉舟,洗心革面,破除迷信色彩,消滅自私自利。 凡事要看得淡泊,如夢如幻,應該輕輕鬆鬆地處之泰然。 世上一切皆是虛妄,只要盡自己本分就好了。 人生到世上來,就是要還債。 迴光返照,反求諸己,看自己生了多少善念,生了多少惡念,打了多少妄想 不可以隨隨便便,令光陰空過,浪費生命。有價值的妄想,如不能實現,就不要打。沒價值的妄想,更不要去打。 真用功的人,時時刻刻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 什麼是顛倒?就是以苦為樂,以是為非,黑白不分,真假不明,以無常為有常。 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要還在苦海中漂浮沉沒了,否則將無解脫出離之日。 人人改惡向善,世界就沒有三災八難,人人和睦相處,無爭無貪,成為大同世界。 根深聽善語,孽重聽誹言。 你要煩惱,就是熱惱;你不煩惱,就是清涼。誰叫你生煩惱的? 放下身心佛自成。 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萬事都能了。 不找麻煩,不怕麻煩。 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值得寶貴的,沒有一樣東西是難覓難遇的,只有講說佛的正法人,才是難逢難遇的。 我們有痛苦,乃由於執著沒有破。如果我們的執著破了,甚麼痛苦也沒有,甚麼快樂也沒有。 眾生的心性,本來也是磊落光明,只是被無數的罪障、妄念遮蔽罷了。 皈依那天,看作我們的生日,把我們修行的階段,從那時候算起。 吃那一類眾生較多,那一類的種子就多,即與之成為眷屬,與之因緣太深,而致糾纏不清,不能分離。 我們人覺得自己在作好事,其實不一定是好事。為甚麼?因為種子不清淨。 我們為什麼有生死?就因為有妄想。 為何現在世界青年問題氾濫?皆因作父母只生孩子而不管教。 你若充滿了仁、義、禮、智,面上就有一種德相,有一種功德在裏面。 認識境界,不著境界。無論是真是假,都不執著。如果執著境界,真的也會變成假的。如果不執著,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這個世界的麻煩為甚麼生出來的?就因為人人都自私。 自私從甚麼地方開始?就從人的欲念那兒開始。 這世界上無論好和不好,都是教人覺悟。好,就是教你覺悟好的地方;不好,就是教你覺悟不好的地方。 若只存大公無私的心,不想快,不想超過別人,只是專一其心用功,甚麼魔也不會有的。

藥性賦 The Verses on the Natures of Chinese Medicine

作者/ 宣化上人
ISBN/ 9781642171174
商品語言/ 中英文
裝訂/ 軟精裝
狀態/ 正常

$250

$225








加入至追蹤清單
分享到

前言一

比丘恆順

我很荣幸能為《藥性賦·宣化上人淺釋》之譯本作序。1975年夏天開講,雖然我去參加了該講座系列,但當時我的中文是听力、口語都還非常有限当然,哪怕是對母語為中文的人來說,這些賦文和講座,都不是這麼懂的。

想一想,一名佛教出人,竟然能對中醫這門高深複雜的學科如此博聞多識,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然而,我想起了上人在《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講座中曾開示道:善财童子參訪一位名叫自在主的善知識;自在主代表菩薩修行證悟層次中的十行菩薩之一(第主的善知識:自在主代表菩薩修行證悟層次中的十行菩薩之一(第二行)。這位善知識告訴他一一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書、數、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善男子!我因此法門故,得知世間書、數、算、印、界、處等法,亦能療治風滴、消瘦、鬼魅所著。」

這位菩薩,為圓滿他幫助一切眾生脫苦海的大願,要學習一切諸法。對於一位開悟的菩薩來說,世間法、出世間法皆是佛法。正如上人所說:「你若通達且有智慧,那麼世間萬事萬物都在說法。」

因此,我希望每個人都能以菩薩的心態來閱讀這本精采的中醫書籍。菩薩不僅希望幫自己離諸病苦,證悟無為涅樂實相,亦願令一切有情眾生離諸病苦,證悟涅槃。讀懂了《藥性賦·宣化上人淺釋》就是朝這個方向前進了一步。

 

Foreword I

Bhikshu Heng Shin

It's an honor to write this foreword to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Verses on the Natures of Chinese Medicine (藥性賦) along with the Venerable Master Hua's detailed explanation. Although I did attend this lecture series during the summer of 1975, at the time I could barely speak or understand Chinese. Of course, these verses and lectures are not so easy to understand for even a native Chinese speaker.

When one thinks about it, it is rather amazing that a Buddhist monk would have such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complex subject of Chinese Medicine. However, I recall the Venerable Master's lectures on the "Entering the Dharma Realm Chapter"(入法界品) of the Flower Adornment Sutra (華嚴經),in which the Pure Youth Sudhana encounters the Good Teacher (Sanskrit: Kalyanamitra) named Free and Easy Master(自在主)who represented one of the Bodhisattva levels of enlightenment on the Ten Practices. Free and Easy Master told the pure youth, "I have attained the enlightened entry into the Dharma-door of 'all the skills and crafts of spiritual powers and wisdom.' Good man, because of this Dharma-door, I have attained the knowledge of worldly literature,mathematics, printing, geography, and other such Dharmas. I can also cure diseases like stroke, epilepsy, states of emaciation, as well as all other such diseases."

The Bodhisattva, in fulfilling his vows to help all living beings to be free from suffering and difficulty, learns all manner of worldly dharmas. For an enlightened Bodhisattva all dharmas, worldly and world-transcending,are Buddha-dharmas. As the Venerable Master said, "If you understand and are wise, then all the myriad things and events of the world are speaking the Dharma."

Thus, I hope each person will read this wonderful book on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attitude of the Bodhisattva, who wishes to not only help him or herself to be liberated from all manner of illness and suffering and awaken to the unconditioned true reality of Nirvana, but also aspires to enable all sentient beings to be free from all sickness and realize Nirvana. Understanding The Verses on the Natures of Chinese Medicine is taking a step in that dir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