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道德,就是真正的貧窮。 你儘看人家不對,就是自己有苦;你若沒有苦了,見到誰都是佛。 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功可進。 真正的快樂,是無求的,「到無求處便無憂」。 你無所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真正自性的穩定、平安。 佛教徒要注意因果,凡事要小心謹慎,不能隨便譭謗他人。 你若懂了,事事都是「西來祖師意」;若不懂,「樣樣都生氣」。 一念善,天地間就吉祥;一念惡,天地間就有狂風暴雨。 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良善,受持五戒,行十善,這國家就無事了。 若能忍欲,就是持戒;若不忍欲,就不是持戒。 誰能不發脾氣,誰能對佛教的道理就相應,能很順利的成佛。 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想,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 世界的快樂是短暫的,究竟的快樂是永遠的,所以才要修道。 學佛要學慈悲、道德、原諒人的人;不和人起對待,不和人起鬥爭。 我向你們化大緣,就是化你們所有人的脾氣,所有人的無明、煩惱、瞋癡。 世界為甚麼會毀滅?因為人們的善念少、惡念多的緣故。 一念為善,天地增加正氣;一念為惡,天地增加戾氣。要轉戾氣為祥和。 念不生氣的經,念不罵人的經,念不發脾氣的經,有這三種經,很快就成佛了。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樣,有謙卑心,不爭功,不貪德;好的給人家,壞的自己留著。 你能在一須臾之間不打妄想,清淨其心;久而久之,你的心便能湛然常寂。 道德就等於日月,也等於天地,也等於人的性命。 清淨,就是不要錢,也不要色。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你不相信因果報應,輪到自己頭上,想逃避也逃避不了的。 因果不可錯,修行不可停。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很重。 不哭不笑,就是有定力;沒有定力,才會又哭又笑。 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培植德行。 真正沒有妄想,就是往生極樂世界。 沒有妄想,就沒有煩惱,就沒有痛苦,就是極樂世界。 少欲知足,知足就沒有一切的麻煩來了。 有脾氣的人,就是苦;沒有脾氣的人,就是快樂。 有脾氣的人,就有煩惱;沒有脾氣的人,常常歡喜。這個脾氣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人若能沒有脾氣,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快樂的,都是平安的。 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沒有德行,就不能修道。 不要找科學的方法來開悟,不要自作聰明。 修行要迴光返照,不是叫你放光外照,叫旁人認識我。 修道不爭沒有魔;一爭便有魔。 人交朋友,一定要選擇良友、益友,不能互相狼狽為奸,以後大家一起墮落。 修行不能隨便亂講話,否則便受啞巴的果報。 要生極樂,要把感情收拾乾淨。 世界上為何有戰爭?就始於人吃肉,也就是人吃人。 有德行,風水自然好,因為心好。 想要學智慧,先要不罵人、不打人、不殺人,不去害人。 吾人皆要有功於世,有利於世。若儘想利益自己,願意自在,這都不是作人的意義。 我所懂的知識是甚麼?就是多吃虧,不佔便宜。 小毛病並不容易改,但改了小毛病,即會有定力。 講經就是修慧;打坐就是修定;不亂講話就是修戒。 人生在世,要及時行善,有一口氣,有一點力量,就要行善積德,不要藉著前生所種的善根,享盡今生的福報。 心裏頭,切記不要有鬼,不要有恨、怨、惱、怒、煩。有這些東西,那就五鬼鬧宅了。 鬼王專門發脾氣,不守規矩;觀音菩薩專門受氣,守規矩。 你打沒有價值的妄想,將來便結無價值的果。 宇宙若充滿祥瑞之正氣,地球就不會爆炸了。 愁一愁,地獄遊一遊;笑一笑,就老返少;哭一哭,地獄有個小黑屋。 古來的聖人,是自己責罰自己,不是像現在的人,甚麼事情不說自己不對,就找人家的不是。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要學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冤孽來找,是要把債務算清。 要認真,腳踏實地,念念不空過,念念都向道上走。 我們人個個應該爭先恐後來學習佛法,學習佛法比賺錢更重要。 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以受盡,受盡就沒有苦了。 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 思量災難苦,平安就是福; 思量有錢苦,沒錢就是福; 思量富貴苦,貧窮就是福。 有真正智慧者,不會自讚譭他。凡是自讚者,此人已無前途,雖然活著,已經死亡了。 在這世界找假的,真的便丟掉。 規矩就是戒律,守戒律便清淨,能清淨便能接近佛。 若要把這世界真正消毒,就要大家吃素,不吃肉。 戒,就是舉心動念,不令生一切惡。 世界為甚麼一天比一天壞?因為人人都爭名、爭利、爭權、爭地位,最嚴重的是爭色。 學佛法要拿出真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去做。 什麼是地震?即是欲念動。地不震,即是涅槃。 有所執著,就是人心。無所執著,就是道心。 佛、魔都是一念之間。佛有慈悲心;魔有勝負心。 修行是平平靜靜,無煩惱,無貢高我慢。 到無求處便無憂,知事少時煩惱少。 食就是幫助欲,欲就是幫助無明。 我們應該破釜沉舟,洗心革面,破除迷信色彩,消滅自私自利。 凡事要看得淡泊,如夢如幻,應該輕輕鬆鬆地處之泰然。 世上一切皆是虛妄,只要盡自己本分就好了。 人生到世上來,就是要還債。 迴光返照,反求諸己,看自己生了多少善念,生了多少惡念,打了多少妄想 不可以隨隨便便,令光陰空過,浪費生命。有價值的妄想,如不能實現,就不要打。沒價值的妄想,更不要去打。 真用功的人,時時刻刻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 什麼是顛倒?就是以苦為樂,以是為非,黑白不分,真假不明,以無常為有常。 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要還在苦海中漂浮沉沒了,否則將無解脫出離之日。 人人改惡向善,世界就沒有三災八難,人人和睦相處,無爭無貪,成為大同世界。 根深聽善語,孽重聽誹言。 你要煩惱,就是熱惱;你不煩惱,就是清涼。誰叫你生煩惱的? 放下身心佛自成。 忍是無價寶,人人使不好,若能會用它,萬事都能了。 不找麻煩,不怕麻煩。 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是值得寶貴的,沒有一樣東西是難覓難遇的,只有講說佛的正法人,才是難逢難遇的。 我們有痛苦,乃由於執著沒有破。如果我們的執著破了,甚麼痛苦也沒有,甚麼快樂也沒有。 眾生的心性,本來也是磊落光明,只是被無數的罪障、妄念遮蔽罷了。 皈依那天,看作我們的生日,把我們修行的階段,從那時候算起。 吃那一類眾生較多,那一類的種子就多,即與之成為眷屬,與之因緣太深,而致糾纏不清,不能分離。 我們人覺得自己在作好事,其實不一定是好事。為甚麼?因為種子不清淨。 我們為什麼有生死?就因為有妄想。 為何現在世界青年問題氾濫?皆因作父母只生孩子而不管教。 你若充滿了仁、義、禮、智,面上就有一種德相,有一種功德在裏面。 認識境界,不著境界。無論是真是假,都不執著。如果執著境界,真的也會變成假的。如果不執著,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這個世界的麻煩為甚麼生出來的?就因為人人都自私。 自私從甚麼地方開始?就從人的欲念那兒開始。 這世界上無論好和不好,都是教人覺悟。好,就是教你覺悟好的地方;不好,就是教你覺悟不好的地方。 若只存大公無私的心,不想快,不想超過別人,只是專一其心用功,甚麼魔也不會有的。

華嚴經系列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9冊

分享到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1)‧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2)‧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3)‧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4)‧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四】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五】

 

《華嚴經》所見就見無邊法,也見無際空,是豎窮橫徧,滿一切處。《世主妙嚴品》是講世間主和出世間主種種微妙不可思議的莊嚴境界、莊嚴國土、莊嚴佛刹。有五卷,是序分,也可以視為本經的「序品」。這個序分的「眾海雲集」,有同生眾、異生眾,共41眾:同生眾,是指20位菩薩;異生眾,是指雜類諸神眾、八部眾、欲色界諸天眾。41眾,各有10位,就有410解脫門,就有這麼多的行法。所以,清涼國師在《疏》上說到:「每一句經文就是一個行法,例如世主妙嚴品具無量無邊解脫門,有意修者隨取其一,即受用無盡也。」

 

《華嚴經》在在處處都顯說著「依住廣大心」,華嚴大教旨趣沖深,猶如大海之沖和深廣;華嚴大法性海圓融,有海印炳現之圓鏡體性。一字一句皆是饒益行,皆是成就眾生的大光明藏。宣化上人說:「這個解脫門,我們想不想入呢?我們要想入也可以入,我們不想入就不能入,一切唯心造。志在諸佛,就成諸佛;志在菩薩,就成菩薩。佛說這個法,就是教眾生依法來修行,能明白這種法門,能入到這種法門的境界裏。」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6)‧如來現相品第二】

「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如實就是一真法界的真理,「如」是諸法的本體。「來」是法的用,從體起用,所以叫如來。如是靜,來是動,而華嚴經的境界,是動靜一如,也就是動不礙靜,靜也不礙動;這種互相無礙的境界,就是如來。現相是佛所示現的相。佛本來是無相的,因為要教化一切眾生的緣故,所以在無相之中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一品在華嚴經裏是屬於第二品,是說明如來因何現相的道理,所以叫如來現相品第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7)‧普賢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

普賢菩薩所得的這種三昧,是一切三昧之母,能生出一切三昧法。這種三昧,能普徧包含容納十方法界。三世諸佛的智慧光明海,也是從這種三昧中所生出來。十方所有諸佛國土、法門,及一切道場都安立在這三昧中,示現出這種種的境界。這個世界海,是給眾生預備的。眾生能在這世界上生存。眾生有種種無量之多,所以叫眾生海。在這世界,有了眾生,眾生有智慧,便要修行,修行之後,便會成佛。一切諸佛是由眾生所成就的。所有諸佛,猶如大海,故為一切諸佛海。法界不是只有一方,而是在十方,所謂盡虛空徧法界,故為一切法界海。普賢菩薩都能觀察明了這一切的境界。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8)‧華藏世界品第五】

華藏」,華是蓮華,藏是收藏,又有出生的意思。在這裏有蓮華的種子,所以生出蓮華世界。若是具足來說,應該是「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簡略為「華藏世界」。因為這個世界,是以蓮華為莊嚴,所以叫華藏世界。華藏莊嚴世界海,為甚麼因緣而成就?這是徧滿一切處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在往昔世界海微塵數劫的時候,都親近世界海微塵數那樣多的諸佛。他在每位佛的道場中,清淨而修行,沒有染汚心。華藏世界海是他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莊嚴清淨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9)‧毘盧遮那品第六、如來名號品第七、四聖諦品第八】

毘盧遮那品第六〉,是講毘盧遮那佛的因緣。在無量無邊諸佛刹海中,經過微塵數劫海那樣長的時間,用種種願力,能圓滿普賢菩薩所發的一切行願。〈如來名號品第七〉,是文殊師利菩薩在普光明殿,承仗諸佛大威神力而演說的,是說在因地修行,必定能得到圓滿的果位。〈四聖諦品第八〉,是講苦集滅道,若能依照四聖諦法去修行,便可以證聖果、入聖流。

 

購書請按此